藤編是懷遠鎮(zhèn)經濟產業(yè)的主力軍,年產值6800萬元,藤編一條街經營商家30余戶,其中從事藤編經營和生產的大部分是文井江社區(qū)的居民。因為文井江社區(qū)居民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時間較少,農活并不繁重,閑暇時間較多,很多農民農閑時間就領取藤編材料在家中編制,編制好后就交給經銷商,領取加工費,這種生產模式特別適合在家的婦女,農閑時丈夫外出打工,婦女在家中加工藤編,可以照顧孩子和老人,像這樣的家庭,年收入大概有三萬多。
懷遠藤編起源于三國時期,根據晉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載,說是三國時期,懷遠鎮(zhèn)有一個姓馬的工匠,心靈手巧,善于手工制作各種器具。有一次他上山打柴,發(fā)現山上的野生藤條特別光滑堅韌,很適合編織東西。于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條回家,嘗試編織各種各樣的器具。經過反復實驗,他發(fā)現使用曬干的藤條來編織器物效果不佳,于是發(fā)明了水泡藤條法。他手工編織成形的第一件產品,是一件龍塌式的座具,里面的支架使用的是高山翠竹,外面則是細密而纏繞有方的藤條。這個座具經過馬氏熏蒸,顏色變得金黃透亮,就跟宮廷里皇帝用的黃金制作的龍塌差不多。
地處崇州市西北部的懷遠古鎮(zhèn)歷來被譽為“藤編之鄉(xiāng)”,這里位居平壩和山地交界處,有豐富的野生藤條資源,而且由于是都江堰、崇州、大邑三地交通樞紐,自古商貿發(fā)達,非常有利于藤編技術的推廣和藤編商品的交易。
開始馬氏用藤條編織各種器物,純屬個人愛好。除了那只座具,他還編織了籃、筐、篼等生產生活用具,放在家里自我欣賞。后來,他的鄰居們發(fā)現了這個秘密,都對他的藤編制品贊賞有加,愛不釋手。有的鄰居還主動出錢買下馬氏的藤編產品。一傳十,十傳百,馬氏藤編逐漸在懷遠鎮(zhèn)出了名,甚至形成了藤編產品的交易市場。首先是要采集野生藤條,再把藤條放進水里浸泡若干時日,然后用竹作為器皿的骨架,再用柔軟光潔的藤條進行編織,最后還要使用土法對成形的器物進行熏蒸,使它的顏色變得金黃奪目。
長期以來,當地人繼承馬氏藤編的技法,把它作為家庭副業(yè)。在風景秀麗的懷遠鎮(zhèn),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家小院,時常可以見到藤編藝人坐在小板凳上編織的情景,就像陜北窯洞前隨時可以見到剪紙的情景一樣。
然而就產品而論,現在懷遠鎮(zhèn)的藤編產品主要是筐篼、提籃、藤椅等家用小器具,主要滿足家庭消費和就近交換,既沒有形成產業(yè),也沒有形成規(guī)模,而且工藝質量也有待提高。
鑒于這種情況,當地政府已把懷遠藤編列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目前正在開展或準備開展的工作有:收集和撰寫懷遠藤編藝人勞動、生活的文字資料,對藤編藝術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為下一步繼承和發(fā)揚藤編技藝打下堅實的基礎;對現有老藝人的編織技藝進行攝像,保留下藤編工藝的第一手材料;建立懷遠藤編培訓基地,培養(yǎng)一批年輕的藝人,從而讓藤編技藝代代相傳,不致中斷;注冊并使用“懷遠藤編”商標,在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的同時,使懷遠藤編具有更大的知名度、更高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成立懷遠藤編協會,團結當地的藤編藝人,研究新產品,發(fā)布新信息,組織藝人到其他工藝美術之鄉(xiāng)參觀學習,讓藤編絕技也像其他的民間手工技藝一樣走入人們的視野和記憶;打造“藤編一條街”,成立藤編制品展覽室,用這種形式來推廣和宣傳這門獨特的民間編織技藝。
通過重點保護、打造、挖掘和扶持,相信懷遠藤編這朵民間手工藝奇葩能夠盛開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