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此后,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fā)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兩漢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社會上道觀、佛寺、廟宇興起,重新促進了泥塑藝術的需求和發(fā)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元代之后,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
曲陽縣是聞名中外的“雕刻之鄉(xiāng)”,也是我國北派雕塑藝術的發(fā)源地,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曲陽石雕的發(fā)展過程中,一些客戶為追求最佳的藝術效果,便要求曲陽雕刻藝人先用黃泥塑出所雕人物或動物的模型,等看后感覺滿意了再讓雕刻藝人雕制成石雕,曲陽泥塑藝術由此形成。隨著石雕技藝的日益精湛,曲陽泥塑藝術也逐步成熟。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曲陽縣泥塑藝人馬若特開始創(chuàng)作反映民風民俗的泥塑作品,在傳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他吸取曲陽泥塑那種粗獷、大氣的風格,以山里人為主要塑造對象,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造型各異的“山里人”泥塑作品。大大提高了曲陽泥塑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專家稱他的作品是給山民留了一份“特殊的生活檔案”。
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馬若特制作的泥塑形成了成熟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它所用材料是無雜質的純凈泥土為原料,經磨碎、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柔制作熟泥,用手工捏制成型。為保存方便,使泥人中空外嚴,陰干之后經高溫、空心燒制,無彩無釉,粗獷樸實。作品主要以農村社會原生態(tài)為背景,以農民生活情感為主題,以社會發(fā)展為旋律,以對農村文化進步的追求和對寧靜淡泊的田園生活的留戀為沖突焦點,用泥陶藝術形式反映山民這一原本極其樸實而龐大的社會群體。作品精獷樸實,內涵深厚,刻畫細膩,貼近于人們生活,在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既是人們追求返樸歸真的具體寫照,同時也是當今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xiàn),這種獨特的原生態(tài)的藝術題材、雕塑語言和藝術風格給人以深深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震憾力。
今天,曲陽泥塑現(xiàn)已在國內外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曲陽泥塑作品不僅被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大連五環(huán)博物館、上海世博會等多家機構收藏,還暢銷國內多個地區(qū),有的還被韓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眾多國家的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