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介紹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塞北游牧民族侵襲而修筑的大規(guī)模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體系。自公元前7-8世紀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萬多千米。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介紹長城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組成的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其中明代修建的長城東起遼寧省丹東市的虎山,西至內陸甘肅省的嘉峪關。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游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游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qū)旅游業(yè)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游業(yè)要想獲得更大發(fā)展,往往還取決于當?shù)芈糜钨Y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資源是產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業(yè)獲得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游資源豐富,武當山旅游資源開發(fā)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shù)澜虦Y源及發(fā)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shù)澜?a href='/yinle/' target=_blank>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筑、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游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游發(fā)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游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qū)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yè)開發(fā)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jù)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游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鎮(zhèn)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guī)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后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巖廟的大規(guī)模的道教建筑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tǒng)治的
重要場所。經(jīng)過后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占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筑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并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筑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huán)境,巧妙利用峰巒巖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頂?shù)?a href='/jindian/' target=_blank>金殿,處于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筑的周圍,龐大建筑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guī)劃嚴密,建筑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guī)模宏大的武當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統(tǒng)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guī)劃十分嚴密,在建筑技藝和建筑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墻”,“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xiàn)出古代建筑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shù)澜探ㄖ挥鳛椤把a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huán)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并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稱武當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xiàn)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chuàng)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yǎng)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yǎng)、武德修養(yǎng),注重內涵與修身養(yǎng)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2.4仙樂神韻——武當?shù)澜桃魳?br> 武當?shù)澜桃魳酚址Q武當?shù)罉罚侵袊澜桃魳肺幕闹匾M成部分。道樂是道士們念經(jīng)和進行法事活動時表演的,由于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shù)罉穬群瓨O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莊嚴典雅;一方面難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tǒng)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
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的道樂,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的道教音樂,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它是武當山宗教文化遺產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3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武當山不容忽視的特色旅游資源
武當山雖以“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與其人文資源相比,武當山的自然景觀也毫不遜色。自古以來武當山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就一直吸引著無數(shù)的道教修練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隱士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岳上”,這里還有著“頂鎮(zhèn)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為“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海撥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沖霄,周圍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澗環(huán)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龜,座落在群山之顛,其余諸峰均俯身頷首朝向主峰的“萬山來朝”奇觀。聯(lián)合國赴武當山專家考察組官員們也盛贊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貌,武當山自然景觀有“72峰、36巖、24澗、11洞、3潭、9泉、10石、9臺”等之稱,均各具特色,風光優(yōu)美。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武當山珍貴的特色旅游資源
武當山地區(qū)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史前文物。從目前巳出土恐龍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動物化石、古猿顱骨化石、猿人牙齒化石看,這里曾是人類祖先的棲息地之一,中國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武當山地區(qū)曾是楚國早年國都所在地,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有建制及發(fā)展,悠久的歷史為本地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道教文物最為豐富,有我國道教文物寶庫之譽。
5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武當山極具開發(fā)價值的特色旅游資源
武當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中藥材,是我國現(xiàn)存野生藥材最集中的區(qū)域之一,初步確定武當山現(xiàn)有野生藥材617種。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有隱士在此采藥修煉,唐宋以后更是絡繹不絕。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長期在武當采藥,據(jù)統(tǒng)計《本草綱目》中有400余種藥材取自武當山。俗話說“十道九醫(yī)”,道教素有重視醫(yī)藥學研究的傳統(tǒng),結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養(yǎng)生文化,與現(xiàn)代旅游開發(fā)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藥用植物資源無疑是武當山極具開發(fā)價值的特色旅游資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當山極具開發(fā)潛力的特色旅游資源
武當山地區(q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本地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以道教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為特征:如武當信仰民俗、大法會、羅天大醮、進香、齋膳禁忌等習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游藝節(jié)日民俗。這里還留存著許多歷代高道、帝王將相、社會名人等與武當山的傳說故事,如著名的“鐵杵磨針”、“
太子讀書”等,以及大量描繪武當山的詩詞、歌、賦、游記、小說等文學資源。此外,由于歷史的原因,如歷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當?shù)仁录?,均直接導致部分宮廷民俗文化與來自全國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當,與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處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文化淵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當民俗文化還表現(xiàn)出來源廣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顯著特點。
7 結論
特色是旅游業(yè)的生命,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業(yè)得以發(fā)展的基礎,是旅游開發(fā)的重要依據(jù)。世界文化遺產地武當山的特色旅游資源內涵豐富,特異性突出,除卻傳統(tǒng)的道教文化資源外,本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特色也十分鮮明,極具開發(fā)價值。對武當山特色旅游資源的認識,對今后本地旅游資源的進一步合理開發(fā)利用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只有充分認識武當山旅游資源的特色及內涵,才能更好地在進—步的旅游開發(fā)中挖掘特色,發(fā)揮特色,使其更好地為旅游業(yè)服務,也才能在旅游資源保護中做到針對性強、有實效的保護。
世界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和區(qū)別?謝謝?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屬于世界遺產范疇,世界文化遺產全稱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世界文化遺產書藉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其宗旨在于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為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作出積極的貢獻。
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同屬世界文化遺產,是屬于其文化遺產的性質之一;
物質文化遺產
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遺產”,根據(jù)《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刻和雕塑、書籍、書法與繪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lián)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
文化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lián)合工程以及考古等區(qū)域。
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7處)
2.長城(北京,1987.12)
4.明清皇宮(北京故宮,1987.12 ;沈陽故宮,2004.7)
13.頤和園(北京,1998.11)
14.天壇(北京,1998.11)
16.明清皇家陵 寢(湖北明顯陵、河北清東陵、清西陵,2000.11;江蘇明孝陵、北京十三陵,2003.7;遼寧盛京三陵,2004.7)
20.云岡石窟(山西,2001.12)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2004.7.1)
22.澳門歷史城區(qū)(澳門,2005.7)
26.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河南,2010.8.1)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fā)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
a.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古琴藝術
昆曲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2009年9月30日,新添22項: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jié)、媽祖信俗
2010新添兩項:? ?劇、中醫(yī)針灸
2011年新添一項: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