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帶你足不出戶游覽廖錦濤故居 | 紅色地標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
佛山隆重推出
新時代網紅地標——
佛山VR體驗館
與大家一起通過互聯(lián)網追尋紅色印記
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在這里,市民足不出戶,只需一部手機,就能置身于中共南海縣委舊址、西??谷樟沂苛陥@中,360度全景展覽,沉浸其中。就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崢嶸歲月,融入到了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中,以親歷者的觀賞視角收獲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
首批“新時代網紅地標”——佛山VR體驗館名單
羅登賢事跡展覽館
廖錦濤故居
中共南??h委舊址
西海抗日烈士陵園
中國共產黨順德縣支部展示館
黃有權革命事跡展覽館
一起走進廖錦濤故居
踏過長滿青苔的石板路,穿過歷史悠久的街巷,可見一棟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筑,那便是廖錦濤故居。透過佛山VR體驗館,便可快速查看廖錦濤故居的外觀和周邊環(huán)境↓
這棟面積約100平方米、有超過200年歷史的老屋,在飽經歲月的洗禮后,依然基本保持當初的樣式。
故居中間擺放著廖錦濤烈士的半身像。
走進廖錦濤故居,大門掛著“廖錦濤史跡展覽”牌匾,大廳正中放置廖錦濤烈士半身雕像,旁邊宣傳欄內置照片、文字等歷史資料。通過VR也能身臨其境感受紅色文化,感受到教育的鮮活力和感染力。
廖錦濤故居內擺放著歷史資料。
從十幾歲開始,廖錦濤便離開南莊老家,前往廣州求學。1936年,讀完中學、大學后,廖錦濤赴澳門岐關車路公司工作,次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中共澳門特別支部組織委員、中共澳門工委組織委員。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共澳門黨組織委派廖錦濤參與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以下簡稱“澳門四界救災會”)的成立工作,被推選為理事兼宣傳部副主任,領導策劃澳門四界救災會的各項宣傳工作,籌款募捐支援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后,廖錦濤被推舉為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團長。在他的帶動下,其大妹廖明、小妹廖堅、妻子麥葦也一同返回廣東工作。隨后,他奔波于港澳與廣東之間,開展各種抗日宣傳、動員民眾參加戰(zhàn)地救護等活動,為粵澳地區(qū)的抗日救亡運動作出積極貢獻。
1939年2月,受中共廣東省委的委派,廖錦濤率領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一、二隊奔赴粵北,加入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被任命為政工總隊部少校組員,同時擔任政工總隊部中共地下黨總支書記。
其間,廖錦濤帶領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深入連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他們團結和凝聚官兵將士,喚醒其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責任感,提高隊伍的士氣和素質,對推動取得第一、第二次粵北戰(zhàn)役的勝利發(fā)揮重要作用,受到第十二集團軍的表彰和嘉獎。
1941年,全國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卻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企圖破壞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股政治逆流也彌漫到第十二集團軍內部,同年6月13日,廖錦濤遭到第十二集團軍人員逮捕,幾天后被迫害致死,年僅27歲。
烈士雖已逝,但他短暫而光輝的事跡,已成為催人奮進的動力。龍津村黨委委員關淑卿說,在國家與民族危難的關頭,廖錦濤毅然舍棄小家,返回內地支援抗戰(zhàn)一線,為國家和民族不惜犧牲自己,讓人敬佩。
1992年,廖錦濤故居修復并對外開放。2016年底,龍津村在廖錦濤故居旁修建廖錦濤烈士廣場和格治公園。
如今,廖錦濤故居已成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和禪城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xiàn)在,大家可通過網上VR體驗館走進故居,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
這么豐富的紅色文化
趕緊來打卡吧!
點擊“閱讀原文”
快來體驗動態(tài)VR全景吧
來源: 佛山電臺花生FM、佛山市文明辦、網信佛山
Hash:72ac51930cf21f9c572e2acd051363c295101dec
聲明:此文由 佛山電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