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蓮頭嶺古道|三跳嶺、蓮花池、柳峰尖、圣池......
蓮頭嶺古道,起于泰順縣雅陽鎮(zhèn)蓮頭村大岙,經曬谷坪亭、蓮頭古村落、蓮云谷、福船村、竹樓坑、福亭基、蓮花塘古村落、山茶嵐村,止于雅陽鎮(zhèn)梧村柳峰尖。系明清古道,東西走向,全長約10千米,寬1.3米。據傳該古道早期本是泥路,因明后期統治階級腐敗,民眾聚集造反,途經大岙至蓮頭于山中踩踏出此路。天長日久,泥路被當地群眾越走越寬。清同治年間,以陳王廬為首事,蓮頭村民出錢出力,建造了該條古道,因有三個彎,古稱“三跳嶺”。路面早期用不規(guī)則塊石砌筑而成,至今保存完好,古道兩側古樹參天,植被蔥郁,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
蓮頭嶺古道的起點大岙,向前百米左右有一座曬谷坪亭,坐南朝北,面湖背山,周圍環(huán)境甚是清幽。明朝年間,仕陽青年林兆雷上京趕考,返回時路經曬谷坪遇大雨,遂在附近亭中避雨,高中后重建此亭。后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1972年和2011年,曬谷坪亭三次重修。我們現在看到的曬谷坪亭,亭頂采用木板、油氈、青瓦三層結構,內部圓柱、桁條均已翻新,外墻砌筑美觀大方,地坪用大理石鋪設。
以前蓮頭嶺和曬谷坪亭十分熱門,我們從當時留傳下來的民謠“平陽千萬村,泰順救饑荒”,可以想象到曬谷坪亭商賈往來的熱鬧景象。此亭曾住有燒茶人,亭前竹筒倒掛一排,無償供行人和挑夫飲用。今年90高齡仍健在的蓮頭燒茶人林直錄老人,見證了曬谷坪亭幾易重修的那段歷史。
從曬谷坪亭向西途經蓮頭古村落,此村落與泰順的墩頭古村落、龜頭古村落合稱為“泰順三頭”,蜚聲縣內外。蓮頭境內山清水秀,古木參天,人杰地靈。根據《泰順縣交通志》涼亭記載:“蓮頭亭,亭址蓮頭,木結構,占地53平方米。修建時間光緒十三年?!贝鍍拳h(huán)境清幽,空氣新鮮,水源來自大岙天池,清醇干凈。生活在此的村民多身體康健,現村里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亦被稱為長壽之村。
蓮頭村西側即是蓮云谷,其處于原58省道沿線,與有華東第一大峽谷之稱的氡泉大峽谷相臨。氡泉大峽谷占地280畝,由溫州氡泉旅游置業(yè)有限公司開發(fā)創(chuàng)建,總投資3.2億元,是一個集旅游、會議、娛樂、健身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村?!肮取眱缺性忌鷳B(tài)風貌,別墅成群,亭榭密布,茂林修竹,曲徑通幽。
沿古道一路西行,經福船村、竹樓坑、福亭基,就來到了雅陽鎮(zhèn)的山茶嵐村,因村里種植著大量山茶樹,村莊也因此得名。秋冬時節(jié)茶花怒放,谷間霧氣繚繞,別有一番情境,有詩云:“花開如錦知多少,五百東園五百西?!鄙讲鑽勾遄罹咛厣某瞬鑸@阡陌,就是蓮花塘陳氏祖屋了。頗有古建筑風格的幾座單體民居背靠五座小山,整體呈環(huán)狀分布,形成了蓮花塘古村落。曾有一道描摹蓮花塘的詩文中寫道:“蓮花塘畔號蓮峰,翠積蒼蒼一望同。南看更饒君子竹,北望但少大夫松。面前流水灣灣曲,背后青山疊疊重。此地清幽人罕到,數家煙火樂颙颙?!闭芍^是人間仙境。因地處五座小山峰恰似蓮花開五瓣,此地故名“蓮花池”。蓮花塘五座古屋均背靠五座小山環(huán)列建造,中間有一水塘,塘中央為陳始祖陳承天夫婦的塋墓,形成陽宅(民居)和陰宅(墳墓)共處一地的建筑模式,與古人風水擇地之說有異,不多見。也正因其獨特的布局與建筑風格,所以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經過山茶嵐村,沿古道行,會看到一座著名的山峰——柳峰尖。清代詩人王遷賓在《登柳峰尖》詩中云:“中分一點蜀山尖,歲歲登高破酒錢。掠過浮云梳樹杪,上升旭日在天邊。”足見此處景色峻美。柳峰尖主峰海拔1056米,登巔俯瞰,泰順的泗溪、秀澗、三魁、雅陽等地盡收眼底,立峰遠眺可見群巒疊嶂,綿延千里。柳峰尖主峰有石宮一座,建于清光緒甲午年間,香客絡繹不絕。目前,柳峰尖有十三巖、十四洞等系列景點,其云海景觀更是予人無限遐想。
柳峰尖仙序觀音閣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64),這里有一口終年不竭的清泉,年代較之久遠,宋人稱之為“圣泉”。在宋王獻可《圣泉詩》中云:“絕頂清泉映碧空,參差蕩漾紫云連。金精伏夏寒侵骨,石氣凌冬暖吐煙”,可見泉水之清洌爽口。當地人告知,因周圍林木茂密,無論天氣怎樣干旱,這口泉水從未枯竭。據說,仙泉水不論是六月大暑還是十二月大寒都一樣潤口清肺,提神醒腦。當地百姓甚是愛護,目前觀音閣已經三次重修。
柳峰尖尖頂仙翁宮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尖頂中央長有一棵藍灑樹,樹枝和樹葉自然結成香爐狀,令人稱奇,引無數香客至此。宮前有一石供桌,長2.8米,寬0.8米,厚0.15米,重達1800多斤。舊時交通不便,全憑人工作業(yè)將如此大的石塊運至峰頂,可想是多么不易。據說,有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被柳峰尖仙境福地吸引,在此坐禪誦經直到圓寂,其所留傳下來的故事亦為這山峰美景增色不少。
行古道,聆聽歲月的足跡;登臨柳峰尖,盡享泰順山水沐浴。無論是歷史遺跡、民俗風情還是山河之氣壯、云海之美妙,置身其中,贊嘆之余,都會令人有情景交融、心物交和、古今交替之感。
來源:《溫州古道·泰順篇》(黃以平主編)
Hash:1c479bf53c7220a82391ca04f3a0d161fc643597
聲明:此文由 溫州古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