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點贊!廈門這個家族火了…享譽全國!
享!譽!全!國!
個個都是底蘊深厚
是人文福建的優(yōu)秀代表
他們的后代有福了
在中紀委網(wǎng)站推出的系列專題“中國傳統(tǒng)中的家規(guī)”中,截止目前共推薦了109個家族,而福建已有10個家族上榜,共分為11個專題報道!家規(guī)折射出家風,家風蘊含著文風,蘊含著厚重人文!人文福建,閃耀全國!
專題中提到了跟咱同安有關(guān)的有兩個家族,一個是蘇頌,另外一個則是朱熹,朱熹雖然不是同安本地家族,不過他首仕的地方就是同安!
廈門同安蘇頌
蘇頌:人生在勤 勤則不匱
福建廈門同安雅稱“銀城”,在縣城西北隅有一座蘇氏祠堂——蘆山堂。這座紅磚砌墻,紅瓦布頂?shù)拈}南風格建筑正是宋代科學家、政治家蘇頌的故居。
蘇頌的才學和官德都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其本人也十分注重治家,他奉行耕讀為本、詩禮傳家,訓誡子孫“道德為先,文華次之”。
蘇頌撰寫家訓詩《感事述懷五言百韻以代家訓》,告誡子孫“操守不堅純,久必成緇磷”。
他的長孫蘇象先又根據(jù)祖父蘇頌的生平事跡及平日教誨之言編撰成一部專門的家訓著作《魏公譚訓》。
在《魏公譚訓》里,蘇頌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社會經(jīng)驗教育子孫們?nèi)绾涡⒕醋痖L,如何愛護弟妹,如何敦親睦族、孝悌傳家,訓誡子孫就學宜早、廣泛涉獵,“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在注重勤學博學的同時,蘇頌不忘教育子孫“道德為先,文華次之”,“國家取士,行實為先”。
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經(jīng)”
武夷山朱熹
沿福建的母親河閩江溯源而上,進入連綿起伏的武夷山脈,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保存著一座獨具特色的千年古村——五夫。紫陽樓、朱子巷、興賢書院、朱子社倉……走進五夫,就走近了理學宗師的傳奇人生,誦讀《朱子家訓》,品味一代大儒的家國情懷。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直到晚年遷居建陽,在此樓堂住了近50年。
朱熹集北宋以來理學思想之大成,奠定了閩學在中國思想文化長河中耀眼的歷史地位,福建從而贏得了“海濱鄒魯”的盛譽。因為有了朱熹在碧水丹山之間“琴書五十載”,武夷山由此閃耀著“道南理窟”的榮光。
武夷精舍又稱武夷書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東,隱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
一代大儒朱熹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guī)家訓之中,寫就三百余字的家訓名篇《朱子家訓》。八百多年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歷經(jīng)三十多代,子孫遍布各地,達數(shù)百萬之眾。然而不管身處何處,《朱子家訓》始終是朱子后裔共同的人生指引。
朱熹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修身】
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
【齊家】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守正】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崇文】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尚德】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
【擇友】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
福建林則徐
正因為林則徐一生始終恪守“十無益”的家規(guī),才能在那樣一個年代抒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篇章,展現(xià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偉大胸懷,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時運不通,妄求無益;
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福建安溪李光地
光地的故居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zhèn),包括李光地舊、新衙及賢良祠(榕村書屋)等。
在清朝理學名臣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廳堂里,4幅李光地的親筆詩作高高懸掛,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 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為官、勤政愛民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激勵著李氏后人要像他一樣,心如明鏡、志向高遠。
在《誡家后文》中,則先陳述先祖“起家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事跡和謹慎處世、勤儉持家、急公尚義的優(yōu)美門風,以此教誨子孫后代,幸福來之不易,應當珍惜與感恩,千萬不能驕縱傲慢,仗勢欺人,為非作歹,要收斂約束、和順謙卑,這樣才能繼承祖業(yè),不辱先輩。
福建仙游蔡襄
生于福建仙游的蔡襄是北宋名臣、一代書法大家。他為官37載,始終一心為民、公正清廉,后人稱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他的書法“備盡眾體稱師表”,被蘇軾推為“本朝第一”。
蔡襄還十分注重教子育孫和移風易俗,留下的《論忠孝》《福州五戒文》針砭時弊、針對性強,自擬的“箴”“銘”短小精悍、雋永深刻。
在家訓中,蔡襄認為:忠孝乃人之天性,內(nèi)在于人本身之中,“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
在《福州五戒文》中,蔡襄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人子之孝,本于養(yǎng)親,以順其志,死生不違于禮,是孝誠之至也……生則盡養(yǎng),死不妄費,如此,豈不善乎?”
定居于福建龍巖永定的客家先祖把念祖追宗、耕讀傳家、開拓進取、興家報國等優(yōu)秀品質(zhì)以楹聯(lián)的形式鐫刻、張貼在土樓門框及廳堂墻上,讓族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成為各個家族的家規(guī)家訓。這些楹聯(lián)潤澤一代又一代客家人茁壯成長,為家族增光,為國家服務。
福建龍巖永定的客家土樓不僅是中國民間建筑的一朵絢麗奇葩,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土樓內(nèi)家規(guī)家訓隨處可見,是客家人立身、處世、創(chuàng)業(yè)、治家的座右銘。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歲月如何滄桑,客家人始終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作為家訓的核心要義。
客家,是漢民族中一支杰出的民系,遍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處都會帶上族譜家訓,不斷延續(xù)完善。客家祖訓家規(guī)就像是一顆種子,隨著客家人行走天下的腳步,飄落到天涯海角生根發(fā)芽,教化一代代客家兒女飲水思源、情系鄉(xiāng)邦。
福建連城培田吳氏
坐落于閩西山區(qū)的培田村是一座書香氤氳、人文厚重的客家古村,建村已有80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著規(guī)模宏大、連片成群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
從《家訓十六則》到《家法十條》《族規(guī)十則》再到《公益社章程》,培田吳氏不斷完善家訓族規(guī),興養(yǎng)立教、耕讀傳家,打造出吳氏家族的精神血脈,使善行忠義之心薪火相傳,代代不息。
吳氏《家訓十六則》,包括“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序長幼”“睦宗族”“勉讀書”“勤生業(yè)”“崇節(jié)儉”“戒刻薄”“戒貪饕”等條目,每條條目均附有三十二字的釋文。
《家法十條》最早記載在光緒本族譜卷首,提出“孝弟宜敦”“勤儉宜崇”“倫常宜肅”“廉恥宜勉”“忠厚宜尚”“品行宜端”“禮義宜明”“爭競宜平”“刑罰宜公”“家身宜清”等條目。
《族規(guī)十條》主要關(guān)注祖堂、圖譜、冠婚、喪制等方面內(nèi)容。
福建福安廉村
在閩東白云山麓、穆水之畔有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古村落——廉村。這個村莊名字的由來和一個人息息相關(guān),他就是“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
千百年來,薛令之清廉為官的事跡,帶動了一批批廉村人勤奮求學、廉潔從仕。他的思想精神也被固化為十條祖訓族規(guī),代代傳承,這正是“清風勁吹,廉從綿延不絕的歷史中走來;正氣浩然,廉向時光荏苒深處走去”。
十條祖訓族規(guī):孝親敬長之訓,待人接物之訓,尊師取友之訓,敬宗睦族之訓,敦勉勤儉之訓,崇尚節(jié)義之訓,誡革鴉片之訓,早晚國課之訓,疏離異端之訓,嚴禁財博之訓。
程門立雪千古美談 廉儉耕讀砥礪后世
三明楊時
“皚皚大雪掩雙膝,默默侍立候先賢;為何相對不相見,冰心一片可問天。你的癡情你的夢,閩學輝煌三百年;昨天雖已隨風去,黃河長江天共遠。”
“程門立雪”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傳為美談的典故,這首《程門立雪》歌,唱的是楊時求知若渴、尊師重道的情景,它是楊時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楊時回到福建后,形成了一系列的閩學成果,被后人尊稱為“閩儒鼻祖”。將樂楊氏家訓最早見于楊時親自主持編修的宋版《弘農(nóng)楊氏族譜》,此后楊氏家訓內(nèi)容不斷豐富擴展,日趨完善,成為楊時家風文化的一個靈魂,潛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著楊氏后人。
楊氏族譜
楊氏家規(guī)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勤耕讀】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發(fā)忽已蒼。愿言媚學子,共惜此日光。術(shù)業(yè)貴及時,勉之在青陽。行已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務勤儉】
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
【禁非為】
守法奉公,全軀保身之要道。滅理犯義,虧體辱親之污行。工、農(nóng)、商、學、兵,各有本業(yè),為官為民,社會之分工。偷搶嫖娼,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
叔侄名臣 謙謹為官
漳浦蔡世遠 蔡新
美麗漳浦,一座千年古縣,“一村兩帝師、叔侄皆名臣”的故事在這里廣為傳頌。故事中的蔡世遠和蔡新叔侄二人,分別是乾隆和嘉慶的老師,身后均被冊封為太傅并賜謚號,詔令入祀賢良祠。
俯瞰漳浦縣下布村
回望這“一門兩帝師”的成長成才,蔡氏一族的家規(guī)家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蔡世遠著有多篇關(guān)于家規(guī)家訓的論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寄示長兒》《跋祖祠規(guī)條》等。
蔡新故居內(nèi)景
蔡新繼承蔡世遠家訓,在“守志節(jié)”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強調(diào)要修身養(yǎng)性。他信守“篤操持,不矜張”,其日常教育族人的“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等點滴教誨,被后人整理匯編成《蔡新家訓》。
蔡氏家訓由此漸成體系,滋養(yǎng)著一代代蔡氏后人賢聲大顯,人杰輩出。
蔡氏故居
蔡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嚴辨義利】
愿諸子弟篤倫理之際,嚴義利之辨?,F(xiàn)在居家處世何若,將來居官理民何若,醇此孝恭之念,守其廉潔之操。
【父慈子孝】
愿諸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藹然惻然惇然之心。
【勤儉持家】
人有常業(yè),必興其家。忠厚居心,天必福之。勿以氣凌人,勿貪其非有;勿為賭蕩不法之事,勿為游手無常之人。
【謙謹為官】
“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薄吧砭釉紫啵覍倏h令?!?/p>
福建這10個家族穿越歷史風云
成就世代傳奇
數(shù)條家規(guī)傳遞家教家風
講述家國情懷
歷史如洪流,滾滾而去
而這些精神血脈就是能在洪流之中
扎深根,繁枝茂
生生不息,永世流傳
這就是家,這就是傳承
來源:海峽網(wǎng)、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江南都市報、百度百科、同安生活網(wǎng)
歡迎轉(zhuǎn)載
請備注完整信息來源:
為您服務
出品
為心中的家,血脈中的傳承,
點!
Hash:af90e5f553b05cce51d70ec6e9adb987116dfde2
聲明:此文由 廈門發(fā)改委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