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包頭這個鄉(xiāng)村曾矗立著一座如此富麗堂皇的教堂鐘樓 可惜卻消散于歷史的...
如此富麗堂皇的教堂鐘樓
不僅矗立于歐洲名城,也曾矗立于包頭鄉(xiāng)村
與此相似的鐘樓也出現在包頭小巴拉蓋村,是由比利時人建造的
上面照片,正是小巴拉蓋鐘樓
可惜,這座鐘樓已毀
在它的背后還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關于天主教、關于義和團……
2017年5月16日,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包頭文化在線、自由發(fā)三家聯合發(fā)布《》
當天中午,便有了回應。遠在山西運城的孟久真先生,發(fā)來了一套民國時期的明信片舊照,有關于比利時圣母圣心會在中國西北傳教的史跡,只是不知其中可有包頭地區(qū)?
我慢慢地翻閱著,忽然一張照片映入眼簾,有些熟悉,仿佛曾在哪里見過?
沉思了一會兒,終于想了起來。一年多前,一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的退休老師鄧輝粦先生曾與我聯系,提供了107張美國人彭德爾頓于1931年所拍攝的土默川舊影,主要涉及如今的東河區(qū)與土右旗,其豐富性與珍貴性,不言而喻。1965至1975年,鄧先生曾在包十一中學、小巴拉蓋中學工作多年,對這片土地有著濃濃的眷戀。
某天,他又給我發(fā)來兩張老照片,是關于小巴拉蓋教堂的。
如今,孟久真先生發(fā)來的這套明信片舊照之中,恰有一張與其頗為相似。
這三張老照片,都有文字注解,借此應該不難確定它們是否確屬小巴拉蓋教堂??上?,全是外文。于是,我便在“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微信群發(fā)布求助消息,群里果然臥虎藏龍,很快就有了答復,文字并不是英語,而是法語及荷蘭語。翻譯之后,確定均為小巴拉蓋教堂在民國時期的影像。
緊接著,包頭鋼院的殷俊峰老師又與一位研究教會建筑頗有成就的深圳大學老師聯系,并從那里獲得了一張老照片。
隨后,意猶未盡的殷老師又發(fā)來一張小巴拉蓋教堂的原型——比利時布魯日鐘樓的圖片。
有了這番啟示,群里左呼右應,有了比利時布魯日鐘樓的最新圖片,更初步摸清了小巴拉蓋教堂鐘樓的來歷,甚至還有比利時圣母圣心會在包頭地區(qū)傳教的脈絡。
十九世紀中葉,重重封閉的中國大門,被列強的大炮所轟開。幾番掙扎,幾番受辱,古老帝國茍延殘喘。正當此際,比利時工業(yè)革命成熟,國力充沛,天主教會也興起了一股新的傳教熱忱。比利時的南懷義(Theophile Verbist),原是一位教區(qū)神父,因接觸圣嬰會的工作而認識中國的貧窮與缺乏孤兒院的問題。1862年他創(chuàng)立了“圣母圣心會”,立志前來中國傳教,得到教廷的同意之后,接管由遣使會分出來的蒙古宗座代牧區(qū)。1865年冬,他首先率領四位同伴來到“這片未蒙上帝眷顧的地方”——中國北方。到了1880年,來華的該會傳教士已有20余人。
光緒六年(1880),陸殿英司鐸將準格爾旗爾架馬梁教堂及大多數教徒,遷來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頃地定居。這是天主教進入包頭之始。
光緒十九年(1893),蘭廣濟司鐸任二十四頃地本堂。因其精于工程建筑,遂在此地建起大經堂一座,規(guī)模宏敞雄麗,在內蒙地區(qū)頗有名氣。
1894年,閔玉清主教選定小巴拉蓋建立傳教據點,任命雷司鐸為第一任本堂。
然而,小巴拉蓋教堂的建立,從一開始便面臨著一場重大糾紛。
根據《包頭史料薈要(第四期)》記載:
在教會強占之前,這片土地由一個從內地來的地主經營著,因黃河泛濫,土地淹沒,地主返回家鄉(xiāng)后病死,遺下一張地契(這張地契后來成了教士霸地的唯一依據)。過若干年,“有個名叫郭玉峰的漢民,居住在大巴拉蓋和(小巴拉蓋)教堂中間,在黃河水位漸降,土地脫洪后,他開始經營這些土地,但是他沒有任何契證”(摘自《小巴拉蓋天主堂簡史》中文譯本)。根據教會以上記述,郭玉峰當時經營著這片無主土地。
為了建立巴拉蓋傳教據點,一八九三年由小淖村教徒出面,從那個地主寡婦手中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弄到了這張地契,于是宣布這片土地所有權應歸天主教徒,并有地契為憑,強行耕種。郭玉峰等人理所當然地不聽信這伙教徒的訛詐,把他們趕走了。這是延續(xù)八年的反洋教斗爭的開端。
這場斗爭,如同拉鋸一般,雙方僵持了四年。最后,官司打到了北京城,“經過強有力的交涉,終于得到了(清廷)總理衙門的批準:不許郭玉峰擴張,認可了教會是巴拉蓋土地的合法主權者” (摘自《小巴拉蓋天主堂簡史》中文譯本)。
1900年,義和團運動席卷各地,久已懷憤的郭玉峰毅然組織圍攻小巴拉蓋教堂。一番廝殺之后,小巴拉蓋教堂被攻陷,“在拳匪(義和團)當中特別突出的是舊敵郭玉峰,他和他的伙計沖進圣堂和住屋,將能拿的東西全部搶走了,其余的加以毀壞”(摘自《小巴拉蓋天主堂簡史》中文譯本)。
(二十四頃地天主教堂)
然而,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終于熄滅了火焰,逃亡的傳教士又重返故地,并獲得了巨額賠款,被毀的教堂也重新建筑。1905年,蘭廣濟司鐸主持修建了二十四頃地大經堂,并在經堂南端修建起一幢高30余米的鐘樓。
根據《包頭史料薈要(第四期)》記載:
小巴拉蓋司鐸于1903年奉閔玉清主教令,修筑圍堡,修筑圣堂,規(guī)??捎^,又開設寬大之育嬰院,設男女養(yǎng)老院各一所,1905年建筑公學院一處,收學生廿余名。是年小修道院亦由三盛公移來,合并于公學院。1907年司懷智司鐸又蒞任此處本堂,修筑內容華麗的大經堂一座。1917年冬鼠疫流行,教友死亡十三人,遂集資修建耶穌圣心樓一座,以資紀念。
(小巴拉蓋圍堡美國人彭德爾頓攝于1932年)
小巴拉蓋教堂那座高大精美的鐘樓,應該也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然而,究竟建于何年,由何人主持修建,還待深入探詢。
如今,二十四頃地天主教堂已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那座鐘樓是其最為引人注目的建筑。如果,將它與小巴拉蓋教堂鐘樓作個比較,孰優(yōu)孰劣?
可惜,最美的鐘樓,與往事一樣,早已消散于歷史的塵煙……
Hash:f0c5a0076cc6bddf402b51047094f061c92aedb1
聲明:此文由 聚焦包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