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本溪縣堿廠鎮(zhèn)差點兒提格設縣
作者簡介
孟慶志,本溪縣清河城生人,70后的理科生,從事本溪抗聯史實研究。喜歡本溪地域文化,癡迷刨根問底。
民國本溪縣堿廠鎮(zhèn)
差點兒提格設縣
原創(chuàng):孟慶志
遼東重鎮(zhèn)堿廠老村部
古鎮(zhèn)堿廠歷史久遠,不僅有東山寺古人類洞穴墓葬遺址,而且明朝在這里修邊墻、建堡城、筑墩臺、防外患,《盛京通志·城池》條記載,堿場堡“舊城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圍二里零九十步,南與西各一門。”清朝在這里建新城、筑柳邊、設邊門、派章京,“新城位于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周圍一百零十步,西南一門?!边|東至今還流傳著“先有堿廠,后有本溪湖”的傳說。到了民國時期,圍繞堿廠發(fā)生的兩次“提升設治等級”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遼東鎮(zhèn)堡城
在說堿廠提級之前,先說一說堿廠被“降格”的事情。明代遼東名將韓斌建東州、馬根單、清河、堿場、叆陽、鳳凰、湯站、鎮(zhèn)東、鎮(zhèn)夷、草河十堡拒守。堿場的守將級別是“提調”。據《遼東志》載:“堿場堡,官軍四百六十一員名,堡土山勢,臨境舍人寨可按伏,代子河通賊道路,清河叆陽二堡兵馬可為策應,轄孤山墩、南河墩、夾河山城墩、隨行墩、小嶺空、小嶺墩、土臺墩、傅二墩、夾河墩、石墻墩、新瓦子峪墩、趙百戶沖墩、鹻場墩、金寶空、廈生河墩、金寶墩等十六個墩臺?!卑疵鞒僦?,提調屬于鎮(zhèn)戍軍中的下級軍官,負責分守一堡,其地位在守備、備御、把總之下??墒堑搅嗣?a href='/jiajing/' target=_blank>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夏四月革遼東堿場、孤山二堡的提調。原因是清河堡的官從“提調”改“守備”了,堿場堡從歸叆陽堡管轄轉到歸清河守備統(tǒng)轄,這時就出現了官多兵少的局面,只好把堿場的提調給“精簡”了。
明亡清興中的你疲我擾
堿場堡的級別降低了,并不影響女真人對堿場的覬覦,明軍和女真人在這里捉對廝殺,折騰了一百多年,直至清河城被努爾哈赤攻破,拆毀了堿場老城。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后,派孫子杜度貝勒在距毀掉的堿場城西二里多地、太子河西岸、九龍口村重新筑城,名曰:“堿場新城”。而且后期修建的柳條邊,在堿場段開設堿場邊門(即加木禪門),并在堿場后街設有邊門衙門,駐有筆帖官員文武二章京,貼生二名,披甲十名,領催五名,馬甲、老千等官員,守軍四十五名。堿場堡從拆毀到重建,再到設立邊門,只能說明堿場這地方太重要了。據說清軍在堿場新城還真打了一仗,打退了明將毛文龍派出的騷擾部隊……
清代柳條邊上的堿廠邊門
民國之初,本溪縣公署設立堿場警察所和第四區(qū)公所,統(tǒng)轄從水洞(富家樓水洞,今已在觀音閣水庫淹沒線下)到蘭河之間的廣袤土地。民國三年(1914年),史久騄署理本溪縣知事,根據剿匪清鄉(xiāng)的實際需求,參照賽馬集(當時隸屬本溪縣,后劃歸鳳城縣)縣佐(副縣級單位)的行政體制,向奉天省公署遞交了在堿場“設立縣佐、強化清鄉(xiāng)”的呈文。沒想到奉天督軍張錫鑾竟置之不理,巡按使張元奇亦無明確的當否意見。史知事反思此事極恐,深深懂得:剿匪才是本溪縣當務之急。至于如何區(qū)劃轄區(qū),以一個小小縣知事妄議設治大事,顯然是冒昧幼稚了。堿場民初的升格提級之路戛然而止。
女真人屢次寇邊
其實,民國奉天的“縣佐”是沿襲大清朝的柳邊巡檢兵制。清朝覆滅民國肇興,國防體制徹底改革,“縣佐”一職隨著巡檢兵制的消亡變得越來越“雞肋”,與區(qū)村管轄權、行政權、司法權均有掣肘之弊。到了張作霖執(zhí)政后,便聽從理政高手王永江的整理“縣佐”建議,將各縣“縣佐”一并裁撤。
不能說督軍、巡閱使不同意給堿場提格,就說史久騄異想天開,提議在堿場設立“縣佐”是有情可原的。
從繁榮商貿上看,從明朝開始,堿場就是遼東最大的物資集散地,民國初年堿場公悅成、福興魁、四合興、廣泰祥四家大油坊和恒興泉、福興魁兩家燒鍋的規(guī)模都很大,在遼東商貿業(yè)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梢哉f,堿場的油糧價、木材價、燒酒價決定著本溪乃至遼陽、奉天(沈陽)的市場行情。
遼東鐵騎
從鞏固政權上看,清末民初,堿場毗鄰本、興、桓、寬,歷來是胡匪盤踞之地,當年笑傲遼東的黃四懶王、藍六、柴述發(fā)等匪首均將堿場附近的外三保作為根據地,而且清末堿場還經歷了忠義軍兵亂、日俄戰(zhàn)兵燹等破壞和滋擾,就連清末民初張作霖、馮德麟起家的“花膀子隊”都是在堿場組建的。
說一千道一萬,在堿廠加強行政統(tǒng)治和軍警轄制是必要的。如果史久騄當時面對的是張作霖,堿廠升格為副縣級“縣佐”的事情或許就成了。即便沒成,奉天的統(tǒng)治者也不敢放松對堿廠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從民初到九一八,堿廠一直有奉天陸軍、國防軍的一個連駐守,要么是炮兵、要么是騎兵,隔三差五地幫助地方剿匪。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鬼子說本溪縣“幾無凈土”,抗日名將李春潤率領遼東抗日義勇軍和堿廠漢奸孟凌云的偽自衛(wèi)團在堿廠打個“樂樂反”。1935年元旦之夜,楊靖宇將軍率領抗聯第一軍,聯合高維國、老北風等抗日武裝圍攻了堿廠街,粉碎了日偽的“獨立大討伐”??孤撘卉姼以谌諅谓y(tǒng)治腹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攻堅戰(zhàn),堿廠被日偽統(tǒng)治者列為東三省五大治安“癌癥”地區(qū),率先在堿廠地區(qū)推行“集家并屯”“集團部落”等封鎖政策,在堿廠修建了飛機場、遷來了開拓團、設立了營林局,并試圖將溪堿鐵路修到這里。關東軍曾派出日本陸軍王牌部隊——第五十七聯隊第三大隊進駐堿廠,對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抗聯第一軍進行瘋狂“討伐”,堿廠及外三保成為抗聯第一軍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主戰(zhàn)場。
關東軍第五十七聯隊駐扎堿廠示意圖
到了“九三”勝利后,堿廠在地理、商貿、軍事上的重要性均引起國共雙方的重視。遼東地區(qū)解放后,中共安東省工委為了便于發(fā)動群眾,建設解放區(qū),決定縮小縣級行政區(qū)劃規(guī)模,擇地設置縣建制。鑒于賽馬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與當時的斗爭形勢,于1945年11月增設賽馬縣,將鳳城、寬甸、本溪三縣部分轄區(qū)劃歸賽馬縣管轄。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堿廠后,國民黨成立了維持會,設立了鄉(xiāng)政府,先后派一些主力部隊在堿廠駐防。國民黨新六軍十四師、二〇七師,新二十二師,五十二軍二十五師、三十三師、二〇四師,長官部特務團、保安二團、三團、三十六團都先后在堿廠駐過防。同時,準備在與賽馬毗鄰的堿廠區(qū)單獨設縣,叫“寶山縣”,名字取自堿廠東面的元寶山,妄圖以與共產黨軍隊控制的賽馬縣對峙。
解放戰(zhàn)爭中的堿廠拉鋸戰(zhàn)地圖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堿廠地區(qū)便成為國民黨軍隊和東北民主聯軍來回拉鋸的地方,雙方都是“九進九出”堿廠,當時發(fā)生了兩次有名的“元寶山戰(zhàn)役”。1947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經過新開嶺戰(zhàn)役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企圖,國民黨駐堿廠的黨政軍機關和人員全部撤退到本溪市。當時國民黨本溪縣黨部主任劉伯涵等人,按照在堿廠設立“寶山縣”的設想,連縣政府的組織機構和人員都安排好了。可是堿廠元寶山戰(zhàn)役以后,國民黨撤出堿廠再也沒能回來,他們在堿廠設“寶山縣”的美夢,也隨著消失了。
編輯:一寸丹心
Hash:8fe5e6cb9fcdab35e2682a68f06225e4eed1de1e
聲明:此文由 印象本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