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穿越半個世紀 探尋建市之初的鶴壁集新華街
如果時光能倒流至20世紀50年代,你會看到,鶴壁最繁華的地方不在淇濱區(qū),也不在山城區(qū),而是在現在看來十分偏遠的鶴山區(qū)。
那時,鶴山區(qū)聚集著一批來自祖國四面八方、支援鶴壁煤城建設的熱血青年,載滿“烏金”的運煤車川流不息,鶴壁集是遠近聞名的貿易集散地。還有,鶴壁市第一屆市委、市政府駐地,第一所學校、第一家郵局,第一個教堂、第一家影劇院、第一所監(jiān)獄,都聚集在這里,聚集在窄窄的、小小的新華街上。
新華街,承載著太多的歷史,上演過太多的故事,有過太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沒有新華街,鶴壁會失去多少精彩。
新華街天主教堂又名若瑟堂,是以耶穌養(yǎng)父的名字命名的。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左右,在意大利人梅神父、蘭神父的主持和信友協(xié)助下,購地2590余平方米初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擴建為現在的教堂,歷經百年風雨。百年之中,教會在這里傳教、辦學、醫(yī)療、賑災,影響不斷擴大。
天主教堂為哥特式建筑,坐北朝南,高約15米,面闊6.5米,進深24.5米。教堂正面題“若瑟堂”三字,大門上方有3尊雕像,最高處是大圣立像,為若瑟懷抱耶穌;右側為圣伯多祿,右手拿《圣經》,左手拿天堂地獄鑰匙;
左側立像為圣保羅,左手拿《圣經》,右手持護教利劍。
教堂莊嚴肅穆,至今仍有宗教活動。
1945年鶴壁第一次解放后,天主教會房屋分別由湯陰縣政府和中小學占用。建市之初,教堂為鶴壁市倉庫,儲存過全市軍備、醫(yī)藥、生產等物資。
據天主教徒趙玉芬介紹,這所房子是當年建造的神父樓(實際有上下兩層,由于地勢升高,一層已在地面以下),現在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十分破舊,但就是這所普通的房子里,1946、1947年,老一輩革命家劉伯承,鄧小平和卓琳夫婦曾先后在這里有過短暫停留。
還是這所房子、這個院子和在這兒工作過的一群人,58年前,隨著鶴壁這座嶄新城市的誕生,被永遠地載入了鶴壁史冊。
1957年3月26日,國務院第43次全體會議決定,建立鶴壁市。4月3日,中共河南省委任命孫鐵峰為鶴壁市代理市長,郭工臣為代理副市長。5月10日,中共鶴壁市委員會建立,郝明甫任代理書記。
6月28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建立鶴壁市政府委員會即現在的市人民政府,代行人民委員會職權。市委市政府駐地就臨時設在這所院子里。
鶴壁市第一任市委書記郝明甫同志當年就在這棟神父樓辦公,同樓辦公的還有市委、市政府的一些部門。
當時,市委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農工部等部門和市政府辦公室、民政科、財政科、人事科,全部集中在這棟樓房和西邊鶴壁礦區(qū)辦事處辦公地舊址內。
這是當年司法科、公安局辦公舊址,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建筑仍保留了原貌,直到前幾年才被拆除。1956年12月,安陽專署鶴壁礦區(qū)辦事區(qū)(處)成立鶴壁公安局,1957年6月改為鶴壁市公安局,負責建市之初鎮(zhèn)壓反革命、打擊刑事犯罪、保衛(wèi)市委、市政府機關和煤礦企業(yè)安全等工作。
1957年,剛剛建立的鶴壁市百廢待興,面臨著極其繁重的建設和發(fā)展任務。第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開啟了鶴壁建設的新征程。據市檔案館資料記載:市委市政府成立之初,辦公條件相當簡陋,辦公用具也不齊全,好些兩斗、三斗抽屜桌和木椅子都是借的,上面有白漆印著的“平原省煤礦”字樣。
為解決機關干部伙食問題,市委蓋個伙房,領導和工作人員都在一個鍋里攪勺把。市委沒有會議室,開小會就用教堂的房子,大一點兒的會,只能到不遠的新華劇院。當時的新華劇院低矮陳舊,坐椅是長木板釘的長木椅。但就是這樣,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在這里開會時,或蹲或坐商討工作,談笑風生,激情四溢。
當時,市委市政府只有一輛舊的美國吉普車,還是省里為鶴壁建市特意配給的,吉普車空間不大,三個人就把車塞得滿滿的,領導們和同志們下鄉(xiāng)、辦事共用這一輛車,即使主要領導,也沒有專車可用。
建市之初的鶴壁市,轄鶴壁集、中山兩個城市街道辦事處和鶴壁、東頭、羅村、西頂、石門、施家溝、寺望臺、石林8個鄉(xiāng),北至鶴壁集北街,南至龐村,東至石林,西至東齊。市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17.5公里,總面積311平方公里,人口76168人。
讓我們走出教堂,到新華街上去感受一下它當年的繁華吧!
這是鶴壁集東門,也就是老鶴壁集村的東大門。當時并未劃分出鶴壁集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四個村,這個大門便是鶴壁集村的東門戶。
圈門的上邊是鶴壁市看守所,建市之初鶴壁市公安局建的臨時監(jiān)獄,關押全市的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等人員。這所臨時監(jiān)獄,在市委市政府南遷中山、大胡后仍使用了一段時間。
東門南是鶴壁礦區(qū)郵電局。建市前,湯陰縣郵政局在鶴壁開有2條郵遞線,一條是湯陰至鶴壁集,另一條是湯陰經宜溝、鹿樓到鶴壁集。1957年鶴壁礦區(qū)郵電局成立后,改為自行車郵路,湯陰經宜溝至鹿樓的郵路停止,改由湯陰經鶴壁集至鹿樓,單城34公里。4月,鶴壁市郵電局成立,辦公地點設在中山,鶴壁礦區(qū)郵電局改為郵政支局。
郵政支局南邊是鶴壁市印刷廠,其前身為鶴壁印刷社,成立于1956年,起初只有10余名工人,開展手工油印、石印業(yè)務。1957年建市后,信陽印刷廠遷至鶴壁,與印刷社合并,成立了鶴壁市印刷廠,為機關、學校、廠礦等提供服務。
出東門便是鶴壁市第一小學。該小學創(chuàng)建于1915年,距今已有90余年的歷史。建市之初,屬湯陰縣,是湯陰縣第三高等小學堂,建市后改為鶴壁市第一小學(圖為改建后的學校)。
當年,這里還有鶴壁煤礦醫(yī)務所,即鶴煤集團總醫(yī)院的前身和鶴壁軍分區(qū)辦公舊址。1957年6月,鶴壁市兵役局成立,也就是現在的軍分區(qū)。下設動員科、征集科、預備役軍官科、民兵科、統(tǒng)計科,統(tǒng)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為團級單位。
街上有一個新華劇院,當時,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會議就在里面召開,興鶴大街建設時拆除。新華劇院是鶴壁最早的一家劇院,劇院舞臺很小,設備簡陋,1957年建市后,該劇院進行了維修,木板座改成了長聯椅,每聯椅可坐5人,1967年劇院停用。
當時的新華街十分繁華,街道兩旁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小集市,自東向西,長約四五百米,雜貨鋪、油條鋪、煙酒鋪店鋪簇擁,白天營業(yè),晚上打烊。讓人想不到的是,在這里你只花四塊錢就能買到一瓶正宗的茅臺酒。
當年新華街街里街外,有秦家、赫家、郭家,那里房屋擁擠,街道彎曲,胡同狹窄。市區(qū)東邊緊挨是鶴壁集東街村,南邊是南街村,再往南就可到羑河邊。
郝連家族曾是鶴壁集的望族,其先人在云南曾官至巡撫,在新華街東段路南建有九門相照宅院。該宅院前后共六座院落。后倒塌拆除。
鶴壁集新華街是1957年市委、市政府的臨時辦公地,當年12月,市委、市政府便由鶴壁集遷至中山。
之后,市委市政府又從中山、大胡兩度南遷到現在的淇濱區(qū)。鶴壁,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默默無聞到名聞遐邇,成為豫北大地上一座魅力四射的現代化城市。
Hash:ed0e29167986fb4f9057164b7fe86209237c6cee
聲明:此文由 鶴壁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