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遂昌有一個全國重大考古新發(fā)現你知道嗎?
來源:可樂 遂昌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好川古文化遺址位于遂昌縣城西12公里的三仁畬族鄉(xiāng)好川村嶺頭崗處,1997年夏季發(fā)掘,面積達4000平方米,清理墓葬80處,隨葬品1028件(組)。經專家鑒定,屬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在浙西南地區(qū)是首次發(fā)現,為1997年全國重大考古新發(fā)現。
該遺址文化面貌新穎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文化因素多元、特點明顯,因此許多考古家將此命名為“好川文化”。好川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填補了浙西南浙閩贛三省交界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也為研究好川文化聚落布局特點以及社會結構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是好川文化發(fā)現20周年。
塵封數千年的遠古部落呈現眼前
好川村古稱“好川府”,民間傳說村后嶺頭崗是藏寶之地。嶺頭崗是相對高度為31米的谷間低丘,崗頂相對平整,平面大致呈鞋底形,面積約5000平方米。近代嶺頭崗成為墳地,1970年辟為茶園。
1997年4月,好川村修水渠時,準備從吳處水庫引水,將嶺頭崗茶園改為水田,并借來推土機施工。起初幾天并沒有什么發(fā)現,到第四天中午,推土機推開的黃泥層中出現好多破碎陶片,上面有印紋,緊接著又推出幾件黃泥疙瘩和四個泥碗。村民便小心翼翼挖去碗中的黃泥,剛出土的泥碗為棕黃色,但經陽光照射后漸漸成了灰白色,手一碰極易碎。于是村民就將其保存好,并送到縣文管會做鑒定。
1997年4月18日,時任縣文管會辦公室副主任的羅兆榮看到這些陶片后心中泛起了漣漪,顧不上吃午飯,立即趕往好川村現場。趕到現場后,羅兆榮在地里又撿到不少黑陶殘片,還從村民手中收集到一件石鉞。“近幾百年來,好川并沒有制陶的歷史,更不用說是前所未見的黑陶和石鉞了?!碑斕?,羅兆榮就把黑陶和石鉞拿給縣有關領導看,并打電話向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反映情況。
后經過省考古專家的挖掘,在現場發(fā)掘出了一座墓葬,出土了玉錐、石鉞、石鏃、陶豆等器物。大量史前文物的發(fā)現,讓考古人員興奮得難以抑制,一個塵封數千年的遠古部落展現在人們面前。至此,好川村重大考古發(fā)現的新聞轟動了遂昌縣城。
兩次考古共挖掘墓葬遺址100座
當年4月底,縣委、縣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迅速籌集專項資金,并擬定了發(fā)掘方案。歷時兩個月,省考古所集中力量進行搶救發(fā)掘好川遺址,共發(fā)掘出80座墓葬遺址,出土1028件(組)文物,發(fā)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經鑒定,“好川文化”屬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至3000年之間。
據介紹,挖掘出的墓地規(guī)模大,墓葬數量多,以大中型墓葬為主,小型墓葬僅8座。墓坑寬大,平面幾呈方形,墓坑的長、寬系數多小于1.5。不同等級墓葬的隨葬物品懸殊,大型墓葬品種類齊全,數量多、制作精;小型墓葬隨葬品種類不全,數量很少。
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少量玉器、石器、漆器,其中陶器762件,玉器98件,石器142件,漆器26件。陶器以泥質灰陶居多,夾砂陶、印紋陶少量。鼎(三足盤)、簋、缽、豆、罐、杯、鬶、為隨葬陶器的基本組合。陶豆數量占隨葬陶器總數的一半以上,型式豐富,頗具特色。玉器多錐形器、玉珠等裝飾品;漆器上幾何形曲面玉片數量較多,在4座墓葬中發(fā)現的12件三重臺階狀(祭壇狀)曲面玉片為其他遺址、墓葬所沒有的;玉鉞僅在7座大中型墓葬中發(fā)現8件。石鏃95件,是數量最多的石器;石錛34件,石鋮11件,三孔石刀1件。
墓葬的頭向多朝東南,絕大多數墓葬的墓向在95度至160度之間,表明好川文化受共同的原始宗教的制約。葬具外填土內放置隨葬器物,也是好川文化頗具特色的葬谷。
2004年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遂昌組建考古調查隊,對嶺頭崗進行二次考古,重點針對嶺頭崗周邊開展為期3個月的考古調查。在嶺頭崗的東北坡300平方米的發(fā)掘面積內,發(fā)現好川文化小型墓葬20座。
這次發(fā)掘出來的墓葬隨葬品很少,20座墓葬共出土隨葬品60件。其中陶器50件,器形主要有豆、壺、罐、三足盤、圈足盤、杯、缽等,石器10件,出自5座墓葬,其中石鏃7件、石錛3件。大部分墓葬僅1件或2件陶器,陶豆常見。其中有3座墓葬均無隨葬品。
這20座小型墓葬與1997年發(fā)掘的80座墓葬間隔約20至30米。兩者比較,墓葬形制相同,墓向一致。隨葬品中豆的數量最多,豆、壺、三足盤、杯、罐等隨葬陶器形態(tài)雷同,隨葬陶器組合、形制變化趨勢相同,同屬好川文化,是好川墓地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構成完整的好川墓地。
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次發(fā)掘的是一處好川時期的平民墓區(qū)。好川墓地貴族、平民墓區(qū)的發(fā)現與揭示,為深入研究好川文化、全面深刻認識和把握好川文化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提供了又一批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研究史前社會貧富分化,階級產生、國家形成的過程、機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個案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好川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997年,因發(fā)現了古墓葬而不得不停止開發(fā)土地,同時為整理這片田地,村里投入了上萬元。
如今為保護遺址,墓坑均已被回填,但在嶺頭崗依稀可以看到草叢里一個個深深淺淺的坑。2015年,好川村利用村文化禮堂旁的舊房子改建成了好川遺址展陳館,館內不僅有好川文化的簡介、好川遺址分布圖等,還展示著20多件“遺物”供游客參觀和了解。同時,在湯顯祖紀念館內也陳列著許多好川文化的“遺物”,泥質灰陶、泥質灰胎黑皮陶、夾砂陶、印紋陶、鼎(三足盤)、簋、缽、豆、罐、杯、石鏃、石器、石錛……雖然有些殘缺不全,甚至有些彩陶的油漆已脫落,但這都展現了當年的技術水平以及好川文化的鼎盛。
為做好好川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實現傳承與創(chuàng)新,我縣“抓住”三墩青瓷、文昌黑陶的陶藝,集合當地自然、人文、民俗風情等資源,將多種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生態(tài)文化,以及好川文化遺址考古研究的人物、花鳥、風土人情融入陶藝精品之中,用于布置農家樂、日常用具及展示,使古典的好川文化融入到現代生產、生活,展示畬族陶藝文化。
“好川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是浙西南文明的曙光。好川文物的展示最能反映遂昌的文化底蘊。”縣文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步,他們將規(guī)劃建成好川文化博物館,這樣既能豐富好川文化,又能讓公眾更清晰地了解、認識好川文化,同時能更好地宣傳遂昌悠久的人文歷史,提高遂昌的知名度、美譽度。
Hash:455d78ced839a0a9ded940a253eec7d942f54e71
聲明:此文由 遂昌萬事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