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名剎:云居寺(1)
"到遠方去,因為,太近了沒有風景!"
可身在北京,之所以選擇"到遠方去",不是因為"太近了沒有風景",而是因為北京,早已變成了一座"堵城",不但車到處被"堵",就連徒步者也到處被"堵",要想不被"堵",只能選擇"到遠方去"!
北京郊區(qū)的寺廟就是不錯的去處,一則"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寺廟的地方,除了"風水好",自然景觀更是周邊最佳處;二則有寺廟的地方就有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入寺廟多了,雖然成不了"高僧大德",但也不會成為太俗氣了!
古人曾用"南朝四百八十寺"來形容佛教的興盛與寺廟的數量,可據《北平廟宇通檢》記載:北京舊城內及近郊區(qū)有寺廟八百四十余處。
其實,在鼎盛時期,北平的寺廟早已超過了一千座,可謂"十步一寺,五步一廟"。據專家統(tǒng)計,北京寺廟的數量不但居全國之冠,而且不亞于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泰國曼谷等號稱"寺廟之都"的城市。
北京近郊的寺廟,最著名的除了潭柘寺、戒臺寺,就是位于房山的云居寺了,如果就價值而言--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物質價值,恐怕要首推房山云居寺。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稱為西域云居禪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區(qū)白帶山 (因山腰有云似白帶繞山而得名,又稱石經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區(qū)75公里,原有建筑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已毀,僅存塔數座和藏經洞中的石經。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了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并有南北兩塔對峙;寺院坐西朝東,環(huán)山面水,形制宏偉,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
云居寺的南北有兩座遼塔對峙,南塔又稱藏經塔,地下有藏經穴,原塔已無存,現在正在復建。
北塔是遼代磚砌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始建于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造型極為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這種建筑形式無論在遼代,還是在中國現存古塔中都極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間所建。塔身上雕刻著各種佛像,其中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內壁雕刻有一個供養(yǎng)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斷應為外國人形象,這與當時唐代與中西亞交流廣泛、大量任用外族為官有直接關系。雕刻的服飾十分華麗,線條細膩流暢,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寺內及周圍山上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經創(chuàng)始人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為紀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經事業(yè)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為著名。
云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如今寺內珍藏的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云居寺石經始刻于隋大業(yè)年間,當時高僧靜琬受北齊南岳慧思禪師思想的影響,在石經山刻石造經。
靜琬(?~639),隋代僧人。籍貫不詳,又作凈琬?!囤笥洝肪砩戏Q為智苑。隋大業(yè)年中(605~617),靜琬住于幽州(河北)智泉寺,鑒于北周、北齊之廢佛,恐三災壞劫而使佛法湮滅,發(fā)愿刻一切佛經于石上,以備法滅后學人遵遁進道之資。遂于隋大業(yè)元年(605)于涿州白帶山(今北京房山)山麓開鑿巖洞,并在石室四壁刻上經文,造立《華嚴》、《涅槃》、《般若》、《寶積》等七室,山因之易名為石經山,后又改名石景山。另有部分石經置于山下云居寺之壓經塔下。
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由于歷代統(tǒng)治者的提倡,至南北朝時期已極為盛行。隨著佛教的盛行,寺院經濟迅速發(fā)展起來,出家僧侶也急劇增加。如南朝梁武帝時,尊佛教為國教,僅京都一地就有佛寺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萬;北朝北齊時全境寺院,競達四萬余所,僧尼三百萬人之多。
為了控制寺院經濟和僧尼數量,保證充足的徭役和兵役,再加上佛教內部的不法行為和與道教的矛盾,有的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些抑制佛教發(fā)展的措施。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就曾下令誅沙門,毀經像。特別是北周武帝建徳年間下令廢佛教,前后三年間關、隴地區(qū)佛法誅除幾盡。建徳六年武帝滅北齊后,將北齊的所有廟宇,充作王公第宅,命令三百萬僧徒全部還俗。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廢佛運動,對佛教是一次沉重打擊,被稱為佛教史上的前兩次法難。受兩次法難的刺激,佛教徒的末法意識迅速滋長。兩次廢佛運動,在慧思大師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魏滅佛事件之后,教內教外的一系列末法現象,正是大師離開北方南下的原因。北周法難之時,正當大師暮年。他一生以末法思想作為他整個理論的出發(fā)點,不會不顧慮到在此五濁惡世,說不定什么時候再出現法難時,如何來保存佛經的問題。據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北齊南岳慧思大師,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fā)愿刻石藏,閉封巖壑中。座下靜琬法師承師咐囑,自隋大業(yè)迄唐貞觀《大涅槃經》成。"
受北魏太武帝滅佛的刺激以及末法觀念的影響,為使佛法長住于世,廣大信徒想出了將佛經刻石流傳的辦法。石刻佛教經典首先在北齊境內出現,當時已有三種形式的石經:刻于山崖上的,刻于地面巨石上的和刻于碑版上的。如山西太原風峪的《華嚴經》、山東泰山經石峪的《金剛經》、徂徠山的《般若經》等,都是北齊時代的石刻佛經。
北齊的唐邕自天統(tǒng)四年至武平三年在石鼓山(今河北武安縣北響堂山)刻了《維摩詰經》、《勝鬘經》、《彌勒成佛經》等許多佛教經典,并且留下有名的《鼓山唐邕刻經銘》,敘說唐邕當時刻造石經就是由于"以為縑緗有壞,簡策難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于是發(fā)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訪蓮花之書,命銀鉤之跡,一音所說,盡勒名山。"
這些石刻佛經,特別是唐邕鐫刻石經的事業(yè),對后代大規(guī)模的石刻佛經有很大的影響。北周廢佛時,許多寫在紙上的佛經都化為灰燼了,而北齊唐邕刻在石上的佛經卻依然無恙。
靜琬刻造石藏的目的,就是受到了慧思末法思想的影響,因為靜琬刻經并不是為了一時的傳播佛經,而是為了一旦遭到法難時,可以用此石經充作經本之用。正如他自己在貞觀八年所題刻的殘碑上所說的:"此經為未來佛滅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愿勿輒開。"
牛恒剛:2011年11月11日于北京
Hash:f10d0524f7f1f355be46f862e6e744f3cc54c636
聲明:此文由 了了的天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