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顆“游客的心”去看自己生活的城市,行走在北京報國寺周邊
前一陣有人說,我們拍的呼和浩特比她天天看的那個呼和浩特好看太多。我說那是因為我?guī)е活w游客的心。
游客的心,確實挺重要。因為我知道有的地方以后可能都不會再來,有些景色這一輩子也許就見一次。
所以盡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記錄那里最美的、最獨特的瞬間。
可要是回到自己天天生活的城市,恢復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日常,誰還有心思帶著一顆“游客的心”去看身邊的景物呢?
熟視無睹才是對生活最徹底的麻木。
所以我們常常提醒自己,對待自己的城市,也要保持這顆“游客的心”。
最近出門外拍,挑的都是一些最平常的街巷。但很多遇見,都隱藏在這些平常之中。比如廣安門這里的遼·燕角樓故址。
這條路從前來來回回很多次,從未留心街角的這個建筑。
看旁邊的介紹,才知道是遼代燕角樓故址。是遼南京子城(皇城)東北隅角樓。子城位于南京城西南隅,三隅均與城垣相交,唯東北隅獨立,故建此樓。
燕角諧音為“煙閣、線閣”,故址在今廣安門內大街與南、北線閣街道相交處。哦!怪不得這兒的兩條街叫南線閣和北線閣呢。
離這兒不遠有個公園叫宣武藝園,從前只知道是個重新整修過的小公園,并沒注意墻上這不太起眼兒的牌子。
原來宣武藝園內曾是金代紫金寺的故址,這里曾是金中都北開遠坊,明嘉靖三十年重修,清初傾圮,廢為浙江義園。
宣武藝園從前來過幾次,雖然不大,但園內景色秀美,四時不同。
這個月份北京城到處丁香盛開,宣武藝園里也不例外,隔著口罩都能聞到沁入心脾的花香。
目前宣武藝園里正在舉辦郁金香展,不太大,品種還算多。
小花園每天定時開門,不到時間的話也可以從遠處看看。有的已經開到盛極,有的才剛剛出了花苞。
每次出門外拍我們都會隨意走很多條街。之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去過的地方越多,才發(fā)現(xiàn)沒去的地方更多?!?深以為然。
很多歷史與人文都是相互交織的,觸類旁通,一通百通。比如看到一處遺跡,就會想了解有關這里的歷史背景,然后就順帶衍生出建筑、文化、藝術、人物、風俗等一系列的東西。
報國寺的名氣之所以大,是因為過去一直是熱鬧的文玩市場,錢幣、圖書、郵品、手串等都在這里風生水起地交易個不停。
反而漸漸忽略了它本身曾是盛極一時的古代大寺。
現(xiàn)在寺內仍存有成化二年(1466年)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重修報國寺詩碑。
報國寺內的丁香也都進入了盛花期,周圍殿宇廊檐環(huán)繞,跟剛剛宣武藝園里看到的感覺又不一樣了。
大殿前停滿了車,還有不少工作人員。大部分的單位和公司都已經關閉了,只有大殿內的郵品交易還開著。和前幾年來時相比,配殿和西跨院都已騰空,不知是否為文物騰退?
很多堂間都在施工,看樣子是準備恢復曾經的格局建制。
西跨院就是顧亭林祠,目前也并未開放。不過可以在墻上看到用玻璃罩保護起來的“重建顧亭林先生祠”碑記。然而也已經通體覆墨,烏黑一片,再不可逆。過去無知的謄撻抄寫毀了不少碑。
顧亭林就是顧炎武,是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之一,人稱“亭林先生”。他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來京后,一直寓住在報國寺內。
摘錄一段《帝京景物略》中對報國寺的描寫,字里行間可見其當年規(guī)模之宏大:
“ 送客出廣寧門者,率置酒報國寺二偃松下。初入天王殿,殿墀數(shù)株已偃蓋……
僧視客顏定,導之上毗廬閣。望三殿日光,四壇雨色,意氣始得揚?!?/p>
三殿日光,四壇雨色,多好聽的詞句。時年登上毗盧閣,可望見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地、日、月四壇。該是多宏偉的壯觀的景色。
報國寺東邊的那條小胡同叫報國寺東夾道,很多居民房屋都已經拆掉,還有些正在拆遷中。
照片中的這些廢墟殘垣,下次來或許就都無影蹤了吧。在傾圮中生長出新的城市,老舊的記憶就只有停留在照片和腦海中了。
一根電線,一塊門牌,一張小廣告,還有墻上殘存的斑駁字跡,都是它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明。
如果你的腳力還夠強,可以繼續(xù)去周邊轉轉。喜歡用步行的方式探索每一座城市,陌生或者熟悉,還有本以為自己熟悉卻還陌生的地方。
(寶應寺:相傳為唐、遼古寺,舊址無考。明萬歷三十二年(1640年)重修,坐北朝南,中路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天王殿、正殿、后殿,格局完整。)
(明城墻遺跡,西便門角樓。與東便門那段不同,都是新磚加水泥,像這樣的文物復建不做也罷?,F(xiàn)為街心公園,來此休閑健走的人非常多。)
帶著一顆“游客的心” 看自己的城市,每一趟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北京城究竟還藏著哪些過往?哪個拐角處還有著舊日遺跡?哪棟看似平常的建筑背后還有故事?
等著我們以后慢慢去走。
- FIN -
Hash:a13ad70cb0a588e19d77b3274db3480e5bbe709b
聲明:此文由 心堯九十八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